English

节水灌溉是一项革命性措施

1998-11-1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我国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农业生产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灌溉。从现状看,全国粮食总产量的80%、棉花总产量的90%和蔬菜总产量的95%都来自于约占全国耕地面积50%的灌溉土地。而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值1/4的紧缺水资源又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虽然1998年发生在长江、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灾使我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水资源不足造成的干旱仍是对农业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不仅在缺水的北方干旱几乎年年发生,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即使在水资源相对较丰的南方,季节性干旱亦频繁出现,同样对农业构成威胁。全国每年平均受旱面积从50年代的1130万公顷增加到90年代初的2660万公顷,扩大了近1.4倍。每年因缺水少产粮食700~800亿公斤。缺水导致过量引用地表水,致使干旱季节河流发生干涸断流。缺水还造成地下水超量开采。据统计,全国已经出现了总面积超过8.3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性地下水漏斗,致使大批机井、机泵报废,提水成本增高,还引发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尽管水资源十分短缺,但水利用率低下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40%。一些灌区水的利用率很低,使下游得不到应有的水量,而且常使地下水位上升,带来土壤盐渍化、沼泽化。农田水分利用效率也很低,尚不足发达国家的一半。另外,我国节水灌溉材料、设备生产企业小而分散,多以生产单项产品为主,相当部分企业属作坊式生产,批量小、质量差、价格高。大多数企业缺乏自身发展活力,难以接受新技术,严重影响了农业高效用水新成果转化进入市场。为此,只有进行农业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才是解决我国目前和21世纪水资源危机的根本出路。

近20年来,国家对节水农业的研究与应用非常重视,投入的研究经费已达到数千万元,投入的工程建设经费高达几百亿元。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高效用水科研成果。自“七五”以来,研究成功了很多单项节水技术,如管道输配水、渠道防渗、薄膜覆盖、膜上灌、间歇灌、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旱地农业技术、保水抗旱种衣剂、抑蒸剂等。完成了诸如《决定喷灌技术规范》等一批国家和行业标准。应当说,以提高节水效益、节约用水为核心的我国节水农业革命所要求的科技储备在80年代中期已基本具备,到90年代初又得到进一步加强。节水农业的发展还带动了上百家农业节水材料、设备中小型生产企业的发展,有力地支撑和推进了我国节水工程的建设,也为节水技术的产业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农村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素质也得到很大提高。所有这些都为节水农业革命奠定了良好的技术、经济基础。

要使节水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需要解决好投入的机制问题。效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制约经济活动的核心。同样是节约用水措施,灌溉输水防渗比农田高效用水更受欢迎。灌溉管理部门是以“水”为商品开展经营活动的,向农民出售的水越多,收益越高。在取水量有限的前提下,减少输水损失就意味着可以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和其他用户的供水量,也就为管理部门创造了可观经济效益。而采用农田高效用水技术,虽然可以减少用水量,但对于管理部门来说,不仅不会带来任何现实经济效益,而且在没有新的用户时还会减少水费收入。对于农民来说,由于水费很低,由节约用水实现的经济收益,也难以补偿实现农田高效用水的较高投入。

节水农业革命需要产业支撑。当前发展节水灌溉的科技储备虽然已经具备,但所需设备的品种、规格、质量以及配套的完善程度还无法满足节水灌溉发展的需要,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很低,因此必须在全国建立几家能够供应高质量节水灌溉设备的企业集团,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满足用户对新技术的需求。

大中型灌区是农业节水的重点。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要“加快大中型灌区水利设施的修复和完善”。这为灌区技术改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灌区水利设施如何修复和完善是值得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实现节水农业革命具有决定性意义。高标准的灌溉系统加上现代化的灌溉预报技术必须通过管理才能转化为严格、有序、及时的调度和用水计划。农民是节水灌溉工程的使用者,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节水农业革命就无法进行,节水事业也不可能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国内一些灌区的成功作法,逐步建立起农民参与的、适合当地情况的基层水管理组织。

节水农业革命需要知识创新,农业科研单位责无旁贷要承担起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责任。要以科学的态度,积极探索新技术在节水农业上的应用,组织精干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队伍,多学科联合攻关,不断推出适合农业持续发展的节水技术成果和装备,为节水农业革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